•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 邮箱系统
  • 报送系统
  • 无障碍浏览
辽宁省妇联
无障碍浏览

好父母,是随着孩子成长“练就”的

信息来源: 发稿编辑:妇联管理员三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5日

  记得电影《Road Trip》里有一个镜头,妈妈对3岁的孩子说:“如果把世界上所有3岁小男孩排一排,让我选一个,我就选你! ”我觉得好感人,所以我也经常跟我的3个孩子这样说。后来有一天,老二突然对我说:“妈妈,如果把世界上所有38岁妈妈放一排,让我选一个,我就选你!”那一刻,我毫无准备泪湿了眼眶。我想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他们都值得有更好的父母。一句话:父母也是需要随着孩子成长的。

  孩子和你在一起大笑了吗?父母只讲道理其实就是欺负孩子

  2010年我在美国生下第一个宝宝,一转眼当初那个“小肉肉”竟然都12岁了。如今老二都10岁、老三也8岁了。平时我不怎么写育儿的文章,因为我常觉得自己很怂、很挫败,往往对老大有效的方法对老二竟然不管用,对老二有效的对老三也不管用。而经过这些年与孩子们一起的摸爬滚打,我发现,衡量父母做得怎么样,其实有一个简单标准:孩子和你在一起,大笑了吗?

  孩子大笑,看着简单其实很“了不起”。神经科学早有研究,大笑对孩子的大脑发育、心智成长都有巨大正面作用。对我来讲,用这一条标准对比各种高深复杂的育儿理论,不仅清晰而且可操作性极强。

  该如何让孩子大笑?方法就是游戏力。科恩在《游戏力》中写道:“我们总是抱怨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可我们却从没有想过,自己又能坐下来多长时间,不发火、不生气地同孩子一起玩玩弹球、芭比娃娃或者其他游戏呢?在我们心中,完成手头工作或者做好一顿饭才是头等大事,于是干脆走开不管孩子。”

  的确,看到问题时,成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给孩子讲道理。后来我明白:讲道理,其实就是欺负孩子。因为道理并不是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我们讲道理时的气势和语气,是让孩子害怕和服从,但他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或者想让他们干什么。

  那什么是孩子们的语言?游戏。比如要孩子早起,我们苦口婆心地说——“准时是好品质,迟到是不好的”;“你看妈妈这么辛苦,起得比你还早,得给你准备早餐”……孩子可能完全听不懂。孩子们都喜欢交通工具,你不妨这样试试,“宇宙飞船要准备起飞啦!现在开始热身!”“第一步,热身翅膀!从肩膀到手摸他们的胳膊,还有翅膀五个尖尖 (小指头)。第二步,热身机身,开始旋转地摸小肚皮和后背……”这种小游戏看上去似乎费时间,其实只要5分钟,而且节省了反复催促、灭了起床气,大人和孩子也更亲密、更开心。类似游戏可以有很多,只需要记住一个原则:你是“最笨”的那一个。

  一个在幼儿园工作了20多年的老师告诉我,孩子一天至少要抱20次。所以有机会就要多抱抱孩子,抱的时候还要说:“妈妈怎么这么喜欢你呢!最喜欢这个宝贝啦!”

  在做父母这件事上我有几个境界:第一层,你是孩子,我是大人;第二层,咱俩平级;第三层,你是大人,我是孩子。记得有一次我送老三去幼儿园告别时说:“我要去我上班的幼儿园了,我想你了怎么办啊?我可以在这里和你一起上幼儿园吗?”女儿会觉得好可笑,赶忙推着我走,这时她觉得自己好成熟、好强大。

  放下家长的评判心,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尝试从孩子视角看世界

  记得我第一次带孩子们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事先了解了各种“高大上”的攻略。可进了博物馆后,我发现精心准备的“艺术之旅”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孩子们会对墙上的钉子和地上的格子更感兴趣,还会对瞎胡闹感兴趣。在我各种“汗颜”时,发现并不是只有我家娃这样。有一个美国孩子干脆躺在地上看着天花板,这时候她妈妈蹲在孩子旁边也看着天花板说:“哇,你看到了什么,这么有趣?能给妈妈讲讲吗?”这个小姑娘就开始念念叨叨地讲,她妈妈一直在点头和赞赏。

  那个画面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放下了评判,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孩子喜欢地上的格子,就玩一会儿格子,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东西赋予了很多只有成人在乎的意义。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带孩子去博物馆享受艺术,而是在孩子眼里,艺术不一定只是墙上挂的画。当我们放下评判心,跟随孩子们的视角去看世界,会发现其实非常有意思,也会和他们一样乐在其中。

  有一次我们去郊区一个农庄玩,目的是想让孩子们可以在野外撒开了跑。老二、老三愿意跑,但是老大蹲在一个地方玩土,居然玩了一两个小时。我当时第一反应和很多家长一样,心想:“家门口就可以玩土,咱们开了这么远到一个能跑的地方,为啥不跑?”好在我忍住了没说,问儿子在做什么?他说在给蚂蚁修赛道、修城市,还在做实验,看吐沫能不能淹死蚂蚁。

  其实,这些“玩”的方式也可以迁移到语数外等文化课辅导上,共通点就是给孩子安全感和空间,这样孩子才会有创造力、好奇心和自驱力。

  所以我给家长的建议就是:放下你的评判心,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尝试从孩子视角看世界。如果暂时做不到,还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法宝——忍一忍。当自己有冲动想责备孩子的时候,先忍 1 分钟,在这一分钟里默念N遍“孩子视角”,一分钟忍过了一般就可以转换视角了。

  无处不教育,父母的认知才是孩子真正的天花板

  对于3~9岁的孩子,只需要几个简单原则作为育儿抓手:1.什么是长大了?能照顾自己就是长大了;2.如果你不希望别人这样对待你,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3.公共场所,你去的时候什么样,走的时候就恢复成什么样;4.什么是自己的?自己学会了、理解了的东西才是自己的;5.想当老大?能做到先人后己,才有可能当老大。

  家长们总有一个误区,觉得去学校、上兴趣班才是教育,好像只有给孩子报班才对得起孩子。其实,哪里不是教育呢?我家有一个家务活排班表,每个孩子都知道需要做家务。而且家务不是不得不做,而是生活的艺术。我们会一起看视频,学习叠衣服、洗碗,周末让孩子一起学做一顿饭。

  后来我发现一个好方法,定期听孩子们反馈:“你觉得妈妈哪里做得不够好?”当他们的意见被采纳时,他们会夸我:“妈妈你这段时间表现不错。”有一次老大毫不留情地对我说:“你都当了9年妈妈了,怎么还这么差呢?”我一方面不得不认同,一方面想着怎么反击, “可我是头一次当9岁男孩的妈妈啊!”这是不是完美的反击?

  现在看起来好像我这个妈妈当得挺“得心应手”的,但这远远不是一天“炼成”的。而养育孩子的过程让我越来越体会到: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大多源于父母的认识,我们的认知才是孩子真正的天花板。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