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 邮箱系统
  • 报送系统
  • 无障碍浏览
辽宁省妇联
无障碍浏览

26年钻研这项技艺,她帮5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就业

信息来源: 发稿编辑:妇联管理员三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14日

  田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迈入制陶之路至今,陶泥流转于她手中,已有26年的光阴。

  田静收集、挖掘、整理了108道工序,对“窑火不断、传承千年”的建水紫陶制作技艺进行规范解读,让“千年记忆”真正成为流程清晰的“技艺”。她为乡村青年提供公益培训,先后培养出300名紫陶手艺人,帮助500多名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助推“非遗”技术的传习转化。

  传承非遗技艺

  开设公益培训班带动就业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烧成色泽有金石质感,且莹润光洁,非常适于养玩,是不可多得的好器。然而单调的器型,长期制约着紫陶的发展。

  田静19岁接触陶艺时,建水从事紫陶行业的不足100人,生产以小家庭式作坊居多,大多制作花盆、淹菜罐、泡菜坛子等低端产品,高端的也仅仅是汽锅、茶罐、花瓶等单一器皿。  多年来,田静跟随哥哥田波一起,挖掘整理传统技艺,反复试验,在钻研自身制陶技艺的同时,收集、整理了“淘泥十二炼”“成型七十二技”“冶陶二十四法”,由膏泥到器坯再到烧制成形——一百零八道工序律秩严谨,环环相扣,用完整的传统制陶工艺流程,造就了紫陶产品“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非遗”传承如何传下去?如何吸引年轻人,一起来学习和制作紫陶,激起更多的人感兴趣,更是田静一直思考并致力实践的课题。

  在田静看来,将老祖宗的辉煌和智慧传承下去是责任,更是使命,而传承关键在人,人活则艺活。只有培养起一批具备专业紫陶烧制技能的人才,特别要针对农村山区里的贫困青年和妇女,通过“非遗”技术的传习转化,让他们成为手艺人,从而带动更多人就业创业。

  为此,田静于2009年开设了公益培训班,通过公益培训的方式,为乡村青年提供免费的非遗技艺培训课程,创造性开展了“万名人才兴万村”工作。

  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积极献言献策

  帮助500多名农村妇女就业

  2017年,田静当选为云南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史上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项目云南省代表性传承人和云南省首席技师。她积极撰写多个关于紫陶保护与传承的提案上交全国政协,为紫陶的开拓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如今,越来越多建水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家乡的这项传统技艺。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建议,可以在紫陶传统绘画中加入一些新兴的潮流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紫陶的学习和制作中。

  田静设立的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已经有超过300名手艺人先后从田记窑走出,从事紫陶行业。其中一部分出师较早的学员留了下来,跟随田静学习、工作,并义务协助她对新学员进行培训。500多名农村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职业学校培养非遗传承人

  今年两会希望与互联网领域代表多交流

  与此同时,传习中心还积极推动非遗技艺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结合,通过职业学校这个平台,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也为乡村振兴提供种类多样的“新职业”,带动村民致富、农村变美。

  田静骄傲地说:“紫陶技能传习中心学习的学徒,学成以后去外面任何一个工作室,都能拿到不错的工资。我们也做过回访,学徒三年可以拿到一个月三到四千块钱的工资,如果学了六到七年,有一些孩子月薪可能过万。”

  田静说,作为非遗传承人,既是荣誉,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今年全国两会,田静希望与互联网领域的代表委员们积极交流,争取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促进更多人了解、走近建水紫陶烧,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